盛夏七月,当城市被热浪裹挟,甘南草原却在格萨尔赛马会的号角中苏醒。这片被黄河滋养的土地上,870 匹骏马载着 38 支来自五省区的骑手奔驰而来,将传统赛马盛会演绎成一场「草原奥运会」的夏日狂欢。
当晨曦染红玛曲草原,1500 名身着盛装的牧民组成的方阵缓缓入场。藏族少女手持五彩经幡,舞步间流转着格萨尔史诗的韵律;蒙古族骑手驾驭河曲马表演「马上拾哈达」,马蹄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中折射出金色光晕。最震撼的是圣火传递环节 —— 骑手们策马穿越九曲黄河第一湾,当最后一棒火炬手在格萨尔王雕像前点燃主火炬时,草原上腾起的火焰与天际线的霞光融为一体,现场 5 万观众的欢呼声惊起栖息的候鸟。
这种仪式感在那达慕大会上更显浓烈。鄂托克旗那达慕的开幕式上,搏克手们跳着鹰舞入场,72 岁的老艺人用马头琴奏响《万马奔腾》,舞台中央的全息投影将成吉思汗西征的历史场景与现代体育精神交织。乌兰察布那达慕则把射箭、布鲁掷准等传统项目融入表演,孩子们用沙嘎(羊踝骨)摆出奥运五环造型,让古老游戏焕发新生。
在玛曲赛马中心,10000 米耐力赛堪称「草原马拉松」。骑手们身着藏袍,仅凭一根缰绳和毡制鞍具驾驭骏马。当 3 号赛道的青海骑手旦增驾驭的「追风」冲过终点时,计时器定格在 12 分 18 秒 —— 这个成绩比去年提高了 40 秒,也刷新了河曲马耐力赛的历史纪录。传统项目区的蒙古式搏克(摔跤)同样激烈,64 名成年选手在直径 10 米的沙地上展开较量,获胜者不仅能赢得 2 万元奖金,更能获得「达尔罕」(常胜勇士)的称号。
现代体育元素的加入让赛事更具张力。鄂托克旗那达慕新增的体质健康挑战赛吸引了 2000 名牧民参与,58 岁的牧民巴特尔在「耐力吊杆」项目中坚持了 3 分 27 秒,击败众多年轻对手。乌兰察布那达慕的「骑马射箭」比赛更将传统技艺与奥运精神结合:骑手在奔驰的骏马上张弓搭箭,30 米外的草靶上,箭簇破空声与观众的喝彩声此起彼伏。
这场盛会leyu.com.乐鱼官方始终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玛曲赛马会的所有场馆均采用可拆卸式蒙古包,赛后材料回收率达 95%;赛场周边设置的太阳能发电板,不仅满足赛事用电,还能为牧民家庭提供清洁能源。「十四冬」主场馆的实践更具前瞻性 —— 通过风电并网技术,赛事期间 340 万千瓦时绿电的使用,相当于减少 1133 吨标准煤燃烧,减排二氧化碳 2946 吨。
牧民们用行动诠释着生态智慧。在乌兰察布那达慕,所有餐饮摊位禁用一次性餐具,奶茶用铜壶盛装,手把肉则放在桦树皮编织的餐盘里。玛曲县还将赛马会与生态保护结合,每售出一张门票,就有 1 元钱注入黄河湿地保护基金,用于修复退化草场。
在格萨尔赛马会的看台上,76 岁的老艺人扎西多杰带着孙子观赛。当孙子问起为何赛马要分河曲马和改良马组别时,他指着远处的雪山说:「河曲马是我们的祖先用千年时间驯化的,它们熟悉草原的每一道沟壑,就像我们熟悉自己的手掌纹路」。这种对传统的坚守,在那达慕大会上同样可见:鄂托克旗规定搏克比赛必须穿着传统跤衣,使用「绊子」「过背」等古法招式,违规者将被取消资格。
年轻一代则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平衡点。22 岁的蒙古族姑娘苏日娜,既是那达慕的搏克选手,也是内蒙古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她将运动解剖学知识运用到训练中,去年在自治区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女子组冠军。在玛曲赛马会,95 后骑手次仁央宗打破「女子不参加长途赛马」的旧俗,驾驭改良马完成 5000 米速度赛,冲线时她的藏袍在风中展开,像一只展翅的雄鹰。
赛场外的草原同样热闹。牧民们支起白色蒙古包,铜锅里煮着的手把肉香气四溢。游客们跟着牧民学习挤马奶、制作奶豆腐,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起「打布鲁」「射沙嘎」等传统游戏。夜幕降临时,篝火晚会开始了 —— 马头琴手拉起《草原之夜》,安代舞者甩动红绸带,火光映照着每个人的笑脸。在鄂托克旗那达慕,牧民们自发组织的「帐篷音乐会」持续到凌晨,老人们用呼麦演绎《敕勒歌》,年轻人则用电子音乐重新编曲,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激发出别样的火花。
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情,在切阳什姐的故事中得到升华。这位从青海草原走出的竞走运动员,经过 11 年等待终于递补获得伦敦奥运会金牌。她说:「小时候在草原上放羊,每天奔跑几十公里,那时候不知道这就是训练。现在我想告诉家乡的孩子们,只要坚持,草原上的梦想也能在奥运赛场绽放」。
当格萨尔赛马会的主火炬渐渐熄灭,草原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那些在赛场上飞驰的骏马、挥洒的汗水、绽放的笑容,早已成为草原人心中永不熄灭的圣火。这种将传统与现代、竞技与狂欢、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草原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马背民族献给世界的文化盛宴。正如玛曲县县长杨智明所说:「我们不是在模仿奥运会,而是用草原的方式诠释体育精神 —— 在天地之间,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场」。